4航母闯宫古海峡,解放军天罗地网锁定,20分钟可击沉_演习_海域_导弹
2025年8月,西太平洋的角力悄然上演。解放军构建的严密侦察网络,让美英日联合舰队的“封锁海峡”演习,成为一场代价高昂的自我展示。
美国“华盛顿”号核动力航母、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、“加贺”号轻型航母,以及“美利坚”号闪电航母组成的四航母编队,在宫古海峡附近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,妄图模拟战时切断解放军舰队进出太平洋的通道。然而,这场声势浩大的演习,却暴露了美英日联军的诸多硬伤。
“华盛顿”号,尽管是尼米兹级航母中的新锐舰艇,能够搭载先进的F-35C战斗机,但其舰载机联队长期人员不足,战斗力大打折扣。“美利坚”号,实为改装自两栖攻击舰的闪电航母,仅搭载区区13架F-35B战斗机,勉强维持编制。英国的“威尔士亲王”号更是故障频发,这艘号称6万吨级的正规航母,竟然缺乏舰载预警机,完全依赖美国F-35B战斗机提供空中预警,自身作战能力堪忧。而日本“加贺”号,则由直升机护卫舰改装而来,虽然设计上能够搭载18架F-35B战斗机,但实际装备数量却少得可怜,沦为名存实亡的“光杆司令”。
展开剩余63%与参演航母捉襟见肘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解放军早已在演习海域布下天罗地网。一架无侦-7高空无人侦察机,悄无声息地出现在2万米高空,通过卫星数据链实时传输航母编队的精确坐标。与此同时,798号电子侦察船早已在演习海域潜伏多时,持续截获舰队的电磁频谱;052D型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则在附近海域巡航,他们的相控阵雷达默默旋转,监视着四国舰队的每一个举动。沿海的超视距雷达与太空卫星群共同构建起一张无缝隙的监控网络,将四国航母编队的行动尽收眼底。
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早已划定红线:距中国海岸1500公里以内海域属于“高威胁区”。在这个区域内,解放军构建的立体化反舰火力网,足以让任何来犯之敌付出惨重代价。东风-21D导弹和射程更远的东风-26导弹,能够覆盖整个演习海域;055型大型驱逐舰配备的鹰击-21高超音速导弹,能够以十倍音速俯冲攻击;随时待命的轰-6K轰炸机群,则携带着空射巡航导弹,构成对航母编队的致命威胁。
美国防部长海格赛斯曾公开承认,在实战环境下,解放军只需20分钟就能击沉美军航母。这并非危言耸听。从目标锁定到导弹饱和攻击的整个作战链条,早已在多次演习中得到反复验证。2025年4月东部战区进行的演习中,轰-6K发射的鹰击-21导弹精准命中移动靶船,全程耗时甚至更短。
宫古海峡的这场演习,看似剑拔弩张,实则残酷地揭示了现代海战的铁律:二战时期航母依靠隐蔽突袭制胜的时代早已过去。在天基卫星、超高速导弹和全域侦察体系的强大威慑下,大型水面舰艇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靶子,不堪一击。美军在红海的教训犹在眼前:胡塞武装的导弹曾迫使“杜鲁门”号航母后撤800公里,而解放军的火力密度远超胡塞武装,其打击能力更加令人畏惧。
演习海域附近,中国海空力量的“无声围观”,正向世界传递着强烈的信号:无侦-7无人机划破云层的高空航迹,798号侦察船持续截获的电磁频谱,以及052D型驱逐舰相控阵雷达的默默旋转,这些都让美英日联军如芒在背。
现代海权的争夺,早已超越了巨舰大炮的对轰。当侦察体系能够轻易穿透防线,导弹射程远超舰载机的作战半径时,地理优势便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。四艘航母集结在第一岛链的举动,在解放军构建的“侦察即锁定,锁定即摧毁”的体系面前,更像是一场徒劳无功、代价高昂的自我证明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